欢迎来到娇兰
行业资讯

至借政策东风国产医疗器械有望破冰

发布时间:2022-11-13

借政策东风国产医疗器械有望破冰

广州某医院门诊室外,醒目的 推销人员谢绝入内 的告示并没能禁止张云帆(化名)进入的脚步。推门而入后,他驾轻就熟地向快要下班的主治医生推销起某国产医疗器械品牌的心电监护仪。

作为1名国产医疗器械销售人员,张云帆对这次推销其实不抱有多大希望: 国产医疗器械装备的毛利率只有10几,销售人员每笔开单的提成只有3。卖个国产医疗器械并没有传说中那末赚钱,基本算是没有甚么利润,从企业到销售人员,都是如此。 让张云帆更懊丧的是,即使这1次推销成功,也不过是他从业3年以来成交的第4笔生意, 要是靠卖这个吃饭,我早就饿死了!

GPS 垄断国内医疗器械

作为1线销售人员,张云帆的遭受折射出国产医疗器械的生产与销售现状。

长时间以来,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3家跨国企业,垄断了国内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医疗装备市场的70。因这3家企业的英语首字母为 GPS ,业内将此垄断格局称为 GPS神话 。

凭仗工业尖端优势、先发优势和科技创新,外资企业始终占据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品牌和营销的4重制高点。据中国医药(18.48, 0.00, 0.00)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贸易报告》显示,我国正在使用的医疗器械中,80的CT、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装备、90的心电图机、80的中高级监视仪、90的高级生理记录仪是外国品牌。

至借政策东风国产医疗器械有望破冰

在GPS的3重夹击下,我国有近1.6万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艰巨求生。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分析,基于2014年医疗器械市场总量的2760亿元计算,国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年平均收入仅在1700万元左右,多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都是而应力求采取高沸点、低挥发性中小型企业,且技术水平偏低,主要针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市场销售。

核心技术缺失是国产医疗器械没法发声的缘由之1。前瞻网医疗器械分析师李佩娟认为,在医疗器械领域,与国际跨国企业比,国内企业在产品研发投入上相差较远,研发投入超过企业营收10的寥寥可数。与此同时,外资医疗器械公司还在不断收购国内事迹优秀的同类公司。

国产医疗器械只能在非接触性装备和其他低端领域努力征得1席之地。2014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67.9亿美元,同比增长6.1,但出要求液压油的粘度随温度变化应尽量小些口额到达上亿美元的产品,仍然集中在推拿用具、医用导管、药棉等1次性耗材和中低端诊断医治器械上。

昂贵的进口医疗装备正是中国人看病贵的缘由之1。

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上海联影医疗科技公司时表示,现在1些医疗装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64.29, 0.00, 0.00)用不起。目前,进口医疗装备在我国的价格普遍比欧美日等原产国价格高50⑴00。 主要问题不在于生产厂家,大部份利润都消耗在了流通上。

据通用公司(GE)内部人士称,以1个普通的血汗管支架为例,美国市场售价在200美元左右,而在中国,经过层层加价以后,到达医院的售价高达2万⑶万元。

中国式招标 ,价格虚高的根本

广东省卫计委巡查员廖新波告知时期周报记者, 在 以药养医 的环境下,医院固然偏向选择高价的进口医疗耗品和卫生材料,由于利润空间大。 其中,医疗器械的回扣远高于药品。 医院在药品上能拿到约占售价20的回扣,医疗器械则能拿到30⑷0的回扣。 张云帆左证了这1说法。

进口装备价格虚高是政府的责任,医疗器械的定价是政府主导的。 廖新波将进口装备的昂贵之责归结于政府职能缺失。 如果器械像药品1样放开定价,国产装备的价格就上来了。一样的利润率下,国产医疗器械品牌不惧与进口医疗器械品牌竞争。而从招标环节来看,自由贸易下不应当有国产进口之分。目前的招标使本土品牌失去了本土市场,不能不转而出口。其实中国的很多装备是很好的,不但能出口到第3世界国家,也能走进欧美市场,比如深圳迈瑞。

政府招标价恰正是致使进口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根本。

目前的招标并没有充分应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比如,在装备不得加价超过20的政策规定下,报价1000万的进口装备减去20还有盈利空间,而报价300万的国产装备减去20就没有生存空间了,怎样竞争?!目前的招标平台上,没有企业敢报低价或高价,由于会被淘汰。所有企业都向政府的定价靠拢,不存在真实的竞标,这就是所谓 中国式招标 。

在廖新波看来,香港采购医疗器械的模式值得内地学习。 香港医院运营靠政府财政支出,政府招标的装备是给自己使用的,医院本钱与政府支出息息相干,招标时自然越便宜越好;在内地,政府的招标是给 他人 用的,价格越高,政府赚得越多。如果走香港模式,又会存在另外一个问题:每一个医院的需求不同,所以好是医院自主招标。

中国人好面子一样适用于国内医院采购医疗器械时的心理状态。张云帆对时期周报记者流露,很多医院在提报采购计划的时候,旗帜鲜明地表示就是要买进口装备,国产装备连参加竞争的资历都没有: 公司每月会给销售人员2000元的公关费用,我的这笔钱常常是花不出去的。

政策扶持下巨型蛋糕

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层面的医改新政发布频率明显提高,细化政策逐渐出台,国产医疗器械的生产亦在此列。

2014年5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司拜托中国医学设备协会启动批优秀国产医疗装备产品遴选工作,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遴选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国产医疗装备发展与利用的1种表态。今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发展中国医疗器械,提升中国品牌。报告称:逐步摆脱医疗器械依赖进口的局面,是 中国制造2025 而不只是为了做出保护环境的姿态意味性地使用1下的应有之义。

这无疑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迈瑞医疗首席投资官李文楣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政策切实成为商业机会需要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将是这1政策的受益者。

廖新波对此评价: 医改这么多年了,医疗器械领域还是没有突破。目前达不到进口水平的装备还是要进口,毕竟人命关天;对到达进口水平的国产装备,要用政策引导厂家研发、推行,并在市场流通领域给予1定的政策优惠。

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器械装备的生产有其特殊性。除增加自主研发的能力,购买国外知识产权是1条见效快的发展道路。 不同于互联网企业的轻资本投入低、回报快,医疗属于长时间的重资本投入,投入高、回报周期长,而且医疗器械的更替周期短。或许我们在闭门研究的时候,国外早已更新换代了。 廖新波提示。

旺盛的市场需求也是国产医疗器械需求新发展的机遇之1。据中国医药物质协会医疗器械分会调查统计,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范围,已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00亿元,12年间增长了8.5倍。2014年,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范围约2556亿元,比上年度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06。

并购潮背后的危机

随着资本参与,外资品牌在国内医疗器械领域3家独大的状态正在产生变化。据统计,截至2014年9月15日,产生在A股市场的医疗器械未来的研究及如何进入产业链的议题相干领域并购案35起,占比接近医药并购总数的40,并购整合使得企业收入和利润得到快速增长。

对大多数并购事项主体来讲,并购目的不过两个:对同类产品企业并购,主要目的在于扩大范围,更好地发挥范围市场效应;购在其他领域有优势的相对较小范围企业,拓宽自己的产品线 ,李佩娟分析, 不管处于何种目的,医疗器械行业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已是事实。在这类情况下,对小型医疗企业来讲,范围小意味着其研发能力遭到限制,在没法发挥范围效应,研发创新力遭到资金限制的情况下,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或在某1产品领域具有优势的小型医疗器械企业来讲,被并购或许会是其好的前途,而对那些缺少创新力的企业来讲,终会被市场淘汰。

但某位不愿流露姓名的医疗器械投资专业人士对这1现状表达了自己的耽忧,他认为:现在中国的投资界太火了,同类项目,相对来讲,中国估值最少要比国外高2⑶倍。中国创业者整体上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投资人追逐这些企业,1开始给1个很高的估值,然后投资进去,其实在某些情况下对企业的发展危害很大。